文物建築

原建築由保皇會建造,前臨卡路街 (Carrall Street),後連上海弄堂(Shanghai Alley) 的獨立建築,被認為在1908年到1912年期間的獨立建築。

隨著滿清政權被推翻及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國政府成立,保皇會的影響力逐 漸式微。林西河總堂於1945年從該會買入成為上述建築,經過近一年的翻修,位於溫哥華卡路街531號的大樓在1946年3月24日正式開放。
2003 年,修復這座百年歷史建築的大樓修葺計劃開始。 2008 年,林西河總堂獲得溫哥華市政府規劃撥款 100,000 元的資格,並自行撥出2萬元,合共12萬元展開維修可行性研究。由建築師韋業祖(Joe Wai)和顧問團於 2010 年完成規劃研究。它詳細說明了建築物的狀況並提供了修復方案,修復方案的成本從大約 1.75 到 375 萬元不等。該協會正在尋求籌集資金的途徑,以將建築物恢復到昔日的原貌。

林西河總堂的歷史 

  • 一九零八年林西河堂成立於卑詩省府域多利,後來當時的政府見到溫哥華的交通及地理環境優異,著意將把溫哥華發展成為本省工商業的城市,所以域多利很多工商業便轉移到溫市,以致域多利轉趨冷淡。

  • 一九一四年左右,很多華僑亦因而搬遷到溫哥華埠尋求生計,華埠人口突增至萬多人,其中不少是林族人士,當時已有林西河堂的組織,組堂的原意 , 當然是基於互相照顧、緩急相濟,聯絡宗親感情,但在初創的時候,人力財力都極缺乏,所租賃的堂址也簡陋不堪,堂務一厥不振。

  • 直到一九二二年,轉賃另一個較寬宏的地方,加以改作,成為具規模的堂址,而堂務亦得以重振。

  • 一九二六年徵得各埠同意,推為總堂,此時九牧公所也應時成立。

  • 一九二九年申請註冊,獲批 准為不牟利的團體。

  • 一九三三年與總堂合併,合併後將兩個名稱列入,定名為加拿大林西河總堂九牧公所。

  • 一九四四年以百子會的辦法購入現址,重新裝修,有卅餘個房間,像廉價客棧,以供應族人聚居,便利新來者得到駐腳安頓,互相幫助